联系热线:

0713-8206006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园区动态 > 媒体关注
【黄冈日报】筑巢引来良凤栖 ――探秘黄冈产业园跨越发展之路(二)
发布时间:2018-03-06 09:28:00 来源:黄冈日报
(点击查看黄冈日报原文链接)

筑巢引来良凤栖
――探秘黄冈产业园跨越发展之路(二)

记者 何运林 沈红星 熊庆萍 通讯员 华慧春



塔吊林立的工地,拔地而起的企业,机器轰鸣的车间,繁忙劳作的身影……

早春二月,走进位于黄州禹王城北的黄冈产业园,扑面而来的是沸腾的建设场面,触摸到每一寸土地都骀荡着发展的冲劲,感受到每一名干群都涌动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自信和激情。

黄冈产业园气场裹挟着初春的暖风,汇聚成前所未有的气场:园区已有16家企业投产,9个在建项目累计总投资427.4亿元,20多个即将开工的项目,6个跟踪洽谈项目……

黄冈产业园是如何吸引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陆续落户的?

区域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营商环境的竞争。打磨“黄冈磁场”,需要软硬环境兼施。副市长、黄冈产业园党工委书记周勇士一语破的。

打响基础提升“攻坚战”――荒郊变成“聚宝盆”

2月7日,在星晖汽车项目工地上,机器轰鸣,混凝土泵车挥动长臂运送着材料,吹填工作热火朝天,一期工地上一排活动板房拔地而起。

“2015年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郊地,很多断头路”。承担黄冈产业园2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中交经开黄冈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帆,见证了两年来黄冈产业园的日新月异。

打造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建设大项目。沿着市委、市政府这一“强工”路径,我市在2015年与武汉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黄冈产业园,打响了该园区新一轮基础提升“攻坚战”――

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园区规划:请上海同济大学、北京长城战略研究所完成了园区分区规划、产业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及各类专项规划,梳理出园区27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照“先北区后南区,并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建设,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产业新城。

大手笔、大规模建设:引进央企――中交建集团采取PPP模式,投资55.6亿元,对园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开发。这是我市首个市政工程PPP项目。

路网是园区的基本,也是做优园区发展空间的首要条件。2017年,20平方公里园区内,有8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兴建,包括唐渡五路,唐渡二路,长江一路北段,长江二路南、北段,长江三路北段等6条市政道路约1400亩的吹填作业和新港北路路灯工程。

目前,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园区“七纵十一横”的路网基本形成;先后完成若干个企业配套设施项目:绿宇环保项目供水及低洼地段土方平整、星晖新能源汽车项目鱼池吹填、禹王污水处理厂污水出水口管道及供水管道建设,万福棚改项目电力杆线迁移工程及排水接入等项目。

告别坑坑洼洼,实现条条坦途,纵横通畅,企业生产更安心、舒心,黄冈产业园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园区承载力不断提升。

打好征拆迁腾地“组合拳”――失地农民蝶变市民

千难万难,拆迁最难。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既要保证百姓的利益不受损,让群众满意,又要坚持国家的各项政策,这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年多来,黄冈产业园在建项目累计退地3500余亩,拆迁房屋410余户约2.17万平方米,厂房5家约8.9万平方米,迁坟2100余具,共涉及2个乡镇7个村和1个农科所。

面对拆迁面积大、人口多、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黄冈产业园、黄州区坚持市区一体,共建共享,坚持依法征拆、阳光征拆、廉洁征拆,打好项目征拆腾地“组合拳”,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投资135亿元的绿宇项目,需征收1732.4亩土地和413户21668.69平方米房屋,迁坟223具。黄州区服务绿宇项目工作专班,挂图作战,快速推进:20天完成所有土地登记评估公示,20天完成清表退地工作,20天完成签订房屋拆迁合同……仅用102天圆满完成了从项目启动到开工的巨大突破。

创造奇迹的不仅是绿宇环保项目。投资202亿元的星晖汽车项目,从去年4月启动到今年1月12日正式开工,仅用7个月完成了256户1524亩农地征迁退地,1896具坟墓搬迁等征迁任务。其中,按惯例需要半年时间完成的吹填出水工作仅用了一个月,颠覆了人们对这项工作的想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年多来,项目服务专班,坚持入户宣传补偿政策,做征迁户思想工作;5次为1500名失地农民开展技能培训,为其转产转岗转业、实现从农民到市民做准备。

按照政策,做到“先保后征”。蔡吴廖村70多岁的蔡爹爹高兴地说:“土地、青苗和房屋补偿后,我和老伴从去年6月开始每个月每人拿到350元钱,比以前种菜强多了。”目前,符合条件的因园区项目建设而失地的3600多名农民,都享受了失地农民保险等相关政策,让他们老有所养。

奇迹的背后是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创新。说到拆迁的感受和体会,黄冈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黄州区委常委洪林深有感触地说,拆迁工作得益于“观念更新、方法创新;保障得力、领导有力”。

在全市率先引入市场化拆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和补偿标准,严格控制抢栽抢建,做到在依法征收程序上无一纰漏。

发挥“动车组”效应,合力拆迁。市区两级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多次深入拆迁户中,解决实际难题;服务专班保持“5+2”、“白加黑”的工作状态,奋战在征迁退地一线;各村组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拆迁。当了20多年新河村支书的许汉平,在没领到一分补偿款的情况下,带头将全家唯一经济来源的260亩鱼池,先吹填占用,后签约。

在整个征收过程中无一户上访、无一人扯皮、无一户钉子户,创造了“三无”项目征迁的标杆。

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黄冈市规模最大、最高档的还建小区――黄冈产业园禹王街道万福片区正在如火如荼推进,总投资12.6亿元、共安置1938户,该项目将于今年底封顶,由一流公司规划、设计和建设。

“园区发展好了,村民们也跟着富裕了,不久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样住高楼了。”唐家渡村党支书唐洪明说出了失地农民的心声。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

“我们将秉承‘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为来黄冈发展的企业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无论是赴外地招商推介,还是迎接商家来黄冈考察,市领导的承诺掷地有声。一声“老大”,心头暖暖;一声承诺,重鼎千钧。

每一个项目,都镌刻着黄冈决策者的远见卓识,饱含着市四大家领导的责任担当,见证着市区相关部门的艰辛付出,各方一起合力攻坚,为项目建设撑起一片晴空――

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黄冈产业园发展问题。

市委书记刘雪荣率先垂范,园区每个重大项目,从招引到落地,从征地拆迁到开工兴建等,哪里有困难,就亲临到哪里,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市政府三任市长接力领衔亲自服务黄冈产业园重大项目建设。市委副书记、市长邱丽新多次深入园区企业车间和项目工地,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研究园区项目建设相关问题。

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张社教隔三差五深入项目工地,听取汇报,现场督办,解决具体困难,鼓舞士气。

市政协主席洪再林、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罗刚多次到黄冈产业园调研指导,深入挂点项目了解进展,协调解决难题。

市发改委、经信委、公安局、财政局、人社局、国土局、环保局、住建委、交通局、水利局、安监局、规划局、城管局、招商局等部门大员上阵,有的还派驻了服务专班,全力支持园区项目建设……

市区每月举行一次项目现场拉练和督办会议,现场解决园区建设、征地拆迁、资金筹措和项目审批等问题。每季度一次排名公示,实行红黄牌警示,倒逼建设进度。

优化营商环境,把简政放权与加强服务结合起来。推进园区建立“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审批新模式,市直17个部门逐步实现网上联审联批,达到“全网覆盖,一次办好”。推行项目从申请到投产的一站式服务,为企业代办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手续,提供“保姆式”服务。

不仅要招商,更要安商、亲商。黄冈产业园秉承服务项目、服务企业、服务员工、服务发展的工作理念,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在服务项目上,推出了覆盖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全过程的贴心服务机制;在服务投产企业上,做到一月一次“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问其所困、帮其所难,推进高质量发展。园区16家投产企业,均由园区班子成员率队对口帮扶,仅2017年,服务专班日常走访企业80余家次,专项调研各类问题10余次;协助市区安监部门督办消除各类安全隐患30余项。

多年招商引资工作经验的市政府副秘书长、黄冈产业园管委会负责人段汉国说,必须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服务就是生产力”的招商观念,通过优质服务,促进已投产企业扩大再生产、增加投资、帮助引入上下游企业,这就是最大的招商,最有效的招商。

“我们在乎黄冈的交通区位优势,更看中的是黄冈暖心、个性化服务。”这是落户黄冈产业园企业共同的感受。

良禽择木而栖,迸发黄冈力量。截至目前,有26家企业在黄冈产业园投资兴业。黄冈产业园的交通区位优势裂变成发展优势:2017年,黄冈产业园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均以三位数速度增长,同比分别增长839.9%、281.9%。

记者手记:

环境是气候,企业是候鸟,产业转移就是“候鸟迁徙”,哪里气候适宜,它就迁徙到哪里。如何打造优良营商环境?黄冈产业园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服务提质上做加法,延长服务时间,延伸服务链条,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标准;在行政审批上用“减法”,精简审批事项,减少审批材料,压缩办理时限;人人都是招商大使,个个都是投资环境。